2024年本科招生专业介绍——数字媒体艺术
专业:数字媒体艺术
学制:4年
专业代码:350103
学位:艺术学学士学位
招生人数:300人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定的国际视野,面向剪辑师、动画设计人员、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员、商业摄影师、动画制作员等职业,数字影视特效制作、数字艺术创作、动画制作、数字影像处理、融媒体内容制作、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交互设计、网络多媒体制作等岗位 (群),能够从事影视后期制作、三维动画设计、虚拟现实艺术应用等工作。掌握较为系统的数字媒体艺术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方法,具备较强的数字媒体内容创意、设计、制作等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面向面向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员、工艺美术和创意设计员等职业,影视后期制作、三维动画设计、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交互设计、网络多媒体制作等岗位 (群),能够从事动画制作、数字影像处理、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网络多媒体制作等工作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专业课程
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
(1)专业基础课程
数字媒体概论、造型与色彩基础、设计基础、视听语言、摄影摄像、图形图像设计、三维软件应用基础、创新设计、数字媒体营销与策划等。
(2)专业核心课程
软件应用开发基础、交互设计原理、视频编辑与特效制作、音乐音效制作、UI 界面设计、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虚拟现实应用设计、人机交互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新媒体应用与推广等。
(3)专业拓展课程
数字游戏设计基础、游戏策划、导演基础、影视基本创作原理、3D游戏美术、游戏创作、影视广告与策划、微电影创作短视频创意与实践等。
专业拓展课程结合教学改革实际,探索重构课程体系,使用项目式、模块化教学需要,将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专业拓展课程内容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有机重组为相应课程。
(4)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
主要包括专业课程专项实践、专业综合能力实训、岗位实习、毕业创作、毕业创作报告等。
图1.人才培养原则
团队情况
数字媒体艺术团队结构合理,专任教师 100%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其中博士学位的比例为18%,具有硕士学位比例为64.7%。
图2.团队结构
优先安排高职称教师授课,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高度重视员工的课程与实践教学工作,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各方面积极开展探索,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显著。
教师认真指导员工开展创新实训计划、作品创作、专业实践、专业竞赛等综合性、创新性活动,员工专业基础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员工在各类专业竞赛中展现出较强的实践技能,最近三年员工在各类专业竞赛中,共获得省级及其他全国性专业行业竞赛奖、市级赛累计46项获奖。
图3 部分员工获奖证书
图4 部分员工作品
本专业科研学术氛围浓厚,科研保障与发展机制健全,具有较高科学研究水平。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科研学术氛围浓厚,科研保障与发展机制健全,具有较高科学研究水平。教师参加科研(教研)比例为70.5%,科研经费总经费约62.8万元。近3年共完成了纵向科研课题研究国家级2项、省级2项,市厅级项目26项,并且在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论文62篇,还获得专利 4项。教师能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当中,并先后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3部。
图5 部分科研教研成果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也做出很多贡献。通过社会服务,为经济的发展贡献出作为地方院校的一份力量,数字媒体艺术教师深入行企业,了解各行企业的需求和新工艺、新技术,再将信息反哺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课程建设中,拓展了师生的专业知识,提升了师生社会责任感。
图6 数字媒体艺术教师社会服务
数字媒体艺术在教学中探索“双融双赢,双元育人”模式,突出产教融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融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员工的就业创业能力。主动与政府企业合作, 引入项目制,开展社会服务。执行学校“一院一司”方案。
以就业为导向,融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